【不想做沒有爸媽的小孩】


    66歲的王媽媽喪偶後因嚴重的早發型老人失智,獨子王大壯怕照顧不周,安排她住進安養機構。近兩年她常因上呼吸道感染,多次進出醫院,每次都靠著頑強的生命力,打敗病菌及病毒重回安養中心。
    王大壯已婚育有兩子,夫妻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平時工作非常忙碌,典型的三明治世代。白天根本沒時間照顧媽媽,但周末都會前往安養機構陪伴。
有一天,王媽媽又因為急性呼吸道感染,送到醫院治療,醫師依照往例告訴王大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危險性及發病危通知,並詢問需要簽署不急救及不插管聲明?
王大壯回覆已經有簽署不急救及不插管聲明,但是仍然請醫生盡可能的救護他的母親,即使他的母親已經認不得他了,也沒辦法正確表達身體的不舒服。
看多了「久病無孝子」個案的我,上前關懷他,並委婉問他,是不是有適當放手的準備?他卻很肯定的告訴我,他的母親未曾因為要獨力照顧他很辛苦,而拋棄了他;他又怎麼可能,因為要很辛苦撫養母親,而放棄她呢?
王大壯說,他已經沒有了爸爸,也不想再失去媽媽,成為一個沒有爸媽的小孩。所以他努力的工作,努力的記得媽媽,努力的活著!只是不想有遺憾!願天下所有為生命努力活著的人,用全力活好!(以上故事純屬虛構)
醫學知識:早發型老人失智,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常發生在65歲以前,目前的醫學研究認為是腦中的類澱粉斑塊沉積(乙型類類澱粉蛋白)與「神經纖維纏結」(tau蛋白)的病變。
這2種病變在臨床症狀出現的20、30年前就開始在大腦慢慢堆積,直到腦細胞不勝負荷,無法繼續維持正常功能時,才出現失智。
目前可以利用一些檢驗方式,如血液或腦脊髓液的類澱粉蛋白或tau蛋白的濃度、腦部葡萄糖正子攝影、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tau蛋白正子攝影,以及載脂蛋白基因(ApoE)檢測等,來偵測這兩種病變。
但是偵測出有病變,不確定他一定會發病,這些檢查的結果,只能提供「罹病機率」(高危險群或低危險群)。有研究發現,儲存大腦認知(認知存款)或者增加大腦韌性,可以對抗阿茲海默症病患發病。
研究也發現,「大腦韌性」隨著年齡增長下降,跟著教育年數(受教育多少年)上升,而且與社經地位高、閱讀能力強、過往經常從事休閒活動成「正相關」。
只有「閱讀能力」和「過往經常從事休閒活動」,與大腦韌性有關。休閒活動包括7種從兒童、青年到中年時期參與的,比如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讀雜誌、看書、遊戲(如打撲克牌或下圍棋等),以及參觀博物館。「多閱讀」、「多動腦」、「多從事休閒活動」,累積大腦認知存款及提升大腦韌性,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阿茲海默症病內容,部分摘自劉秀枝主任著,《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