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存肌力,健康又美麗


作者:宏仁醫院醫療副院長  蘇俊郎

 

     「肌少症」是指肌肉總量和強度隨老化而喪失,通常伴隨著脂肪量和腹圍的增加。因此,體重可能不會減少,然而身體組成與代謝能力卻已經大大不同。一般人約30 歲左右肌力達到最高,之後肌肉耗損的速度大於修復速度,因此隨著年紀增長,四肢肌力會逐漸喪失。根據統計不論男女,下肢肌力每十年下降14~16%;上肢肌力女性每十年下降2%,男性每十年下降12%。

     「肌少症」可以用簡單幾個步驟就能知道,根據2019 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建議基層與社區民眾使用SARC-F問卷來篩檢,包含肌力、行走、起身、爬樓梯、跌倒等5個問題。另外也可使用小腿圍,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加上前述日常生活功能退步,即可進行「肌少症」的評估。

     如果男性手部握力<28公斤、女性<18公斤或是體能表現不佳,五次椅子坐站測試≧12秒就可能是肌少症,建議去醫院進一步確診,同時間需要生活型態的改變與運動營養的介入。在醫院可以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測量男性肌肉量<7.0 kg/m2、女性<5.4 kg/m2,或是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測量男性< 7.0kg/m 2、女性<5.7kg/m2即可診斷為肌少症。

     肌肉量與健康息息相關,下肢功能變差,較容易跌倒,增加長者失能風險;身體新陳代謝需靠肌肉輔助,因此「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高度相關性;「肌少症」同時合併肥胖時,心血管相關疾病發生率大幅上升。

     改善肌少症首先是優質蛋白質的補充,依體重每天每公斤建議攝取1~1.2公克的蛋白質,平均分於各餐食,進行肌力運動訓練後攝取支鏈胺基酸(BCAA),亦有助於肌肉的生成。再者是搭配重量訓練,雖然肌力訓練在所有年齡層都很重要,但對於銀髮族更為重要,針對身體八大肌群進行每週2~3次的訓練,建議使用體重或是彈力繩做訓練,如果是重訓機器則建議使用液油壓輔助,從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方可避免受傷,並獲得肌力訓練帶來的眾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