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宏仁醫院護理部急診室
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大腸癌近年來位居死亡排名第一位,引發國家對這個疾病高度關注,現因為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加上現在的人多工作超時、睡眠不足,造成形成癌前病變的隱憂,國家補助50歲以上的族群,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所以民眾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強烈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在初期幾乎無症狀,等到有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減輕,多半都已經進展至第二、三期以上,早期已經知道大腸癌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獨特之處,一般良性的腺瘤約需經過五至十年的時間逐步演變為浸潤癌,其初期進展速度相當緩慢,當演變為癌症之後,各期的預後大不相同,第一期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近9成,第三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則不到6成,第四期甚至在兩成以下,目前為了提高篩檢率,讓更多人在癌前病變時就把息肉、腺瘤處理掉,杜絕大腸癌的發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戰勝大腸癌最重要的原則。
實證醫學報告,經由糞便潛血篩檢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大腸瘜肉),並經切除後可以降低死亡率。迎而有效預防大腸癌,目前50歲符合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已大幅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可見推動糞便潛血檢查成效顯著。大腸癌篩檢補助對象是50歲以上民眾,每2年1次,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持健保卡到本院醫療院所檢查。
我們要如何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癌?
- 每天都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
- 每天養成運動。
- 每兩年定期篩檢的習慣。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有任何異狀時,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