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部 營養室
依據疾病管制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是台灣「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流行的季節,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兩者皆具有高度的傳播能力,常常是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急性腸胃炎常見的原因】
病毒性感染: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等。
細菌性感染: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桿菌性痢疾等。
【症狀】:腹瀉(解便次數一日可達數十次,型態呈濕軟或水樣,細菌性感染者糞便可能夾帶血絲或黏液)、脫水、噁心、嘔吐、腹脹、腹部絞痛甚至有發燒等。
【飲食注意事項】
多數情形無需禁食,除非持續性嘔吐或吃了就拉,則依醫師指示短時間禁食,一旦症狀緩解則盡早開始進食。需注意以下事項:
1.少量多餐、漸進式增加每餐進食量:
由原本食量的一半甚至更少開始嘗試,無出現不適感則開始加量。
2.細嚼慢嚥,減輕腸胃負擔。
3.溫和飲食:
以清淡、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4.足夠水分補充:
除白開水外,亦可適量補充電解質水(需注意市售運動飲料含糖量較高,若稀釋使用,電解質
含量相對較低)。
5.開始進食時,可以澱粉類的食物為主:如米湯、白粥、白飯、白吐司或白饅頭,但這類食物
蛋白質含量較低,不宜單獨攝取太久。
6.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取,幫助受損組織黏膜修復:
如油脂含量較低的肉類(魚肉、雞胸肉)、豆腐或蒸蛋等。
7.適度纖維攝取:
以去皮瓜類或嫩葉為主,避免芹菜、蔬菜梗等,因過多纖維會促進腸胃蠕動。
8.水果選擇水溶性纖維含量高者,如木瓜、去皮的蘋果或香蕉,若打成汁需過濾。另外,市售
果汁含糖量較高,不建議攝取。
9.不宜攝取牛奶與乳製品。
10.不宜攝取甜食。
11.忌刺激性飲品及調味料:如咖啡、茶、碳酸飲料、胡椒或辣椒等。
12.食材徹底加熱,避免生食。
過去臨床於急性腸胃炎時會建議BRAT飲食,B代表香蕉(banana)、R代表米(rice)、A代表蘋果泥(Applesauce)、T代表吐司(toast),這類食物好吸收但多為碳水化合物,缺少蛋白質等其他營養素,建議還是以溫和飲食為主,均衡攝取三大營養素更有助於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