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


復健科主任/高郁婷醫師

帕金森氏症好發於50至60歲,年齡越大發生機率越高,且以男性居多,台灣大約3萬人以上罹患此症。這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造成慢性的運動失調,因腦內多巴胺的減少,而產生各種動作的障礙,包括靜態顫抖,動作遲緩,僵硬,以及步態姿勢不穩定,緩慢拖行的小碎步伐,另外常伴隨面無表情,講話速度緩慢缺乏音調,吞嚥困難,憂鬱,手部僵硬致無法自行穿衣、寫字、吃飯等症狀。

藥物治療是帕金森氏症非常重要的治療,再配合復健治療,可以延緩運動機能的惡化。

1.延緩帕金森氏症,復健運動不可少:

對帕金森氏症病友而言,物理治療師會評估病友的肌力、肌肉張力、關節活動度、靜態與動態姿勢控制與平衡能力、行動能力等功能之後,為每位病友設計個人化運動。即使病友已服藥物來改善症狀,但還是要規律的運動,因為規律運動加上規律服藥,才能較有效的改善動作功能與生活品質,比只靠藥物或只靠運動都好。

2.跑步機訓練:

帕金森氏症患者常常會有步態問題,跑步機可調整速度,坡度,所以可以增加患者對於步態練習的強度及難度。因此建議病友能夠執行跑步機運動, 並建議在跑步機前擺一面全身鏡,讓患者可自行調整和修正自己的姿態。另外有研究顯示使用坐式腳踏車當作有氧運動訓練的方式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步態。

3.居家注意事項:

此類病人的控制動作能力和平衡感較差,因此要特別注意居家安全預防跌倒。例如,家中環境照明要適當,走道保持暢通,不要堆積雜物,浴室牆壁和臥室要加裝扶手,使用防滑的地板並維持乾燥,盡量選用固定性高且沒有輪子的坐椅,固定家居用品的放置地點以預防跌倒等。

除了藥物和復健運動之外,外科手術如深腦刺激術也是另一個選擇,而目前尚在臨床研究階段的胚胎移植、幹細胞植入等研究,未來也可望成為治療的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