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仁醫院風濕免疫科 李靜芳醫師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體免疫發炎性疾病,所謂自體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誤把自己的組織當成外來的敵人來攻擊,病人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後,多做了許多不正常的抗體,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的目標,造成關節的發炎、骨質流失,進而關節破壞、變形。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多發性關節炎,好發在中壯年女性。所謂的慢性,是指症狀必須持續超過六週以上。所謂多發性,是指侵犯的關結數目超過三至六個以上。具有明顯晨間關節僵硬與對稱性關節炎現象。理學檢查可發現類風濕結節。
沒有特殊家族病史的54歲呂姓婦人,2年前停經後,總是有明顯的周邊關節疼痛,包括手指頭、手腕、手肘、肩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等,疼痛讓她苦惱不已,也不成眠,一雙龍鳳胎還在上幼兒園,讓她也不敢使用安眠藥物輔助睡眠。
呂姓婦人以為是停經退化的原因,透過消炎止痛藥物改善,但多處關節的腫痛僵硬無力卻越來越明顯,異常疲倦感發燒感,讓工作生活起居都受影響,才被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看診。
檢驗發現雙手X光片已經有明顯骨鬆與關節侵蝕現象,發炎指數ESR高達102(正常值小於20 mm/hr),CRP也高達7.5(正常值小於1.0mg/dl),類風濕因子RF:155(正常值小於17 IU/ml),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340(正常值小於10 IU/ml),確診為中重度類風溼性關節炎。
檢驗也發現,類風濕因子呈現陽性,抗環瓜氨酸抗體呈現陽性,紅血球沉降速率增加,C反應蛋白(即發炎指數)增加,甚至有貧血,血小板增多現象。X光有特異性的表現,例如:骨頭侵蝕、關節間隙變小、關節脫位等。
此病雖以侵犯關節為主,但亦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如心臟(心包膜炎、心肌炎、傳導障礙)、肺臟(肋膜炎、間質性纖維化)、腎臟、肝、脾、肌肉、眼睛、神經、淋巴腺、血管....等。因此,類風溼性關節炎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藥物控制仍是治療的主力方式,目前仍沒有完全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式,病人只能透過長期服藥的方式來延緩疾病惡化及避免疾病延伸的併發症。
現行治療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症狀控制類藥物,最常使用的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和類固醇;另一類為免疫調節性藥物「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 Hydroxychloroquine,Sulfasalazine,Methotrexate, Cyclosporin,Leflunomide」,
前者旨在緩解症狀,降低病人的不適。後者則用於根本治療,阻斷關節破壞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機率。若病程嚴重,經藥物治療達6個月仍無法舒緩病情的患者,更新一代的積極療法則有生物製劑、標靶小分子藥物等大大提升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成果。但新一代藥物治療費用不貲,病患得長期穩定配合治療評估,通過健保事先審查過關才可使用。
呂姓婦雖然病況略顯嚴重,但態度積極樂觀配合度高,經8個多月藥物調整治療,進而申請到標靶小分子藥物後,幾乎所有關節炎症狀與深沉的疲倦感都獲得緩解,睡眠品質也大獲改善,加上均衡的營養與適當的肌力訓練運動,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3,讓現在的她過得自在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