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泌尿道發炎


什麼是泌尿道感染(UTI)?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由細菌感染泌尿系統所引起的發炎反應,主要影響腎臟、膀胱、輸尿管及尿道。一般來說,女性因尿道較短且較靠近肛門,感染風險較高。

數據統計:
●約50%女性一生中至少會發生一次泌尿道感染。
●懷孕女性感染機率比一般女性高出約2倍。
●男性雖較少發生,但年長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導致尿流不暢,感染風險增加。

常見症狀與可能併發症

泌尿道感染症狀

1.頻尿:一天排尿次數增多,甚至影響睡眠。
2.排尿疼痛與灼熱感:尿道口刺痛,排尿時有燒灼感。
3.尿液異常:尿液混濁、有異味,嚴重時可能出現血尿。
4.下腹疼痛或腰痛:感染可能影響膀胱或上行至腎臟。
5.發燒、寒顫:若感染擴散至腎臟,可能出現發燒症狀,甚至引發腎盂腎炎。

注意!泌尿道感染若未即時治療,可能導致以下併發症

1.腎盂腎炎:細菌感染擴散至腎臟,可能導致發燒、噁心、腰痛,甚至腎功能受損。
3.慢性反覆感染:長期未根治可能造成尿道與膀胱黏膜損傷,增加復發風險。
3.孕婦併發症:增加早產與低出生體重兒的風險。

為何會得泌尿道感染?(常見成因)
1.細菌入侵:腸道細菌(如大腸桿菌)經由尿道進入泌尿系統,造成感染。
2.免疫力低下:壓力過大、睡眠不足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使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機率。
3️.尿液滯留:憋尿、攝取水分不足、前列腺肥大導致排尿不順,使細菌在膀胱內滋生。
4️.不當清潔習慣:女性如廁後擦拭方向錯誤(應從前往後)、未勤換內褲或衛生習慣不佳,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5️.頻繁性行為:性生活活躍可能增加細菌進入尿道的機率,尤其是女性。

如何預防泌尿道感染?
1.多喝水-建議每天飲水 2000-3000cc,促進排尿,使細菌不易停留。
2.不憋尿,養成規律排尿習慣-憋尿會讓細菌滯留膀胱,增加感染機率,建議每2-3小時排尿一次。
3.正確清潔私密處-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避免將腸道細菌帶入尿道。洗澡時可使用溫水清潔私密處,但不建議頻繁使用化學清潔液,以免破壞天然防禦屏障。
4.穿透氣、乾爽的內褲-選擇棉質內褲,避免穿緊身或不透氣的褲子,以防悶助長細菌滋生。
5.規律運動,增強免疫力-每週至少3-5次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
6.飲食控制,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炸、過鹹食物,以減少泌尿道刺激。可多攝取蔓越莓、優格、大蒜等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
7.注意性行為後的衛生-性行為後建議立即排尿並清潔外陰部,可降低感染風險。

飲食建議
1.多補充水分:白開水、檸檬水、淡茶水。
2.富含抗菌成分的食物:蔓越莓汁、優格(含益生菌)、大蒜。
3.抗發炎蔬菜:菠菜、番茄、青花菜、洋蔥。
4.優質蛋白質:深海魚類(如鮭魚)、雞肉。
應避免:
●酒精、咖啡因(如咖啡、濃茶、碳酸飲料)。
●高糖食品(過多糖分易滋養細菌)。
●辛辣、油炸食品(可能刺激膀胱)。

常見迷思破解
迷思 1:多喝蔓越莓汁就能預防泌尿道感染?
事實:蔓越莓確實含有「前花青素(PACs)」可減少細菌附著,但並非100%有效,仍需搭配良好衛生習慣與足夠飲水。
迷思 2:泌尿道感染一定要吃抗生素?
事實:輕微感染可透過多喝水、休息改善,但嚴重時需服用抗生素,且務必遵醫囑完整服藥,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
迷思 3:男性不會得泌尿道感染?
事實:雖然男性發病率較低,但前列腺肥大、導尿管使用者仍有高風險,應注意預防。
何時該就醫?
當出現以下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
●發燒(超過38°C)、發冷、腰痛。           ●排尿困難、尿量明顯減少或無尿。
●持續血尿、嚴重下腹痛。                      ●服用抗生素後仍未改善。
提醒您:泌尿道感染若反覆發生,應檢查是否有基礎病因(如糖尿病、膀胱功能異常等)。
健康從日常做起,拒絕泌尿道感染,保護您的泌尿系統!